9個月還要奶睡,1歲半了頻繁夜醒,2歲多後每天瘋玩到10點還不上床。
兒童睡覺,總是讓父母勞神又費力。
奶睡,很多家長都知道長期如此,對孩子成長不利,但卻無計可施。長期奶睡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
晚上睡太晚,父母也明白睡睡覺才能長身體,但面對孩子的「越晚越嗨」也無可奈何。
其實,奶睡、夜醒,作息不規律等都屬於睡眠問題。
這些問題在幼兒期間若不加以解決,長期可能導致孩子情緒、認知等問題。如語言發育遲緩,注意力障礙等。
頻繁夜醒、入睡拖延都屬於睡眠問題,父母不當訓練是主因兒童睡眠問題主要是由心理、社會和環境性因素引起,被稱為行為睡眠問題,是行為干預的主要對象。
而另一些睡眠問題主要是生理因素引起,被稱為生理睡眠問題,如睡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通常來說行為睡眠問題一般是由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引起,一般可通過行為干預對孩子的睡眠程序進行改進。
1、入睡依賴
入睡依賴是指,兒童睡眠發起或夜醒後重回睡眠依賴於特定刺激。
一旦這些條件缺失,就會出現入睡延遲或困難。
通常入睡依賴的兒童,會依賴家長幫助,如抱或搖睡、餵食、父母陪伴。或特定外界刺激,如開燈或電視才能獲得。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正常夜間也會醒來,但通常能夠通過自我安撫重回睡眠。
而此類問題兒童夜醒更為頻繁,或者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重回睡眠。
另外,不需要父母協助而通過自我安撫入睡是一種發展技能,通常在出生3-6個月後才會出現。
因此,這一診斷不適用與6個月齡以下幼兒。
2、入睡拖延
入睡拖延是指想要推遲就寢時間,熄燈後不睡,反覆要求額外活動,如多看一會電視或書。
儘管這類兒童一旦入睡,睡眠質量並不會下降,但就寢時間延遲往往會造成睡眠持續時間減少。
入睡拖延通常在兒童2歲後出現,這時幼兒有能力爬出搖籃或己開始睡在普通床上。2歲孩子容易出現睡覺拖延
當父母對兒童睡眠相關行為缺乏足夠限制或者設限經常變動時,兒童也容易表現出這類睡眠問 題。
如父母有時要求孩子8點上床睡覺,但高興時就會一起看電視到10點,這種做法就會影響兒童對睡覺時間的感知。
3、睡眠衛生差
這類兒童入睡前需喝碳酸飲料、飲食或劇烈活動,這些都屬於不衛生的睡眠習慣。
越來越多的小孩在睡前會玩電子產品,這類高興奮型的睡前活動,常常讓孩子入睡困難。
同時,晚睡晚起、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習慣,也是非常普遍的睡眠問題。
由於這類問題往往沒有給父母帶來特別大的煩惱,導致睡眠衛生常常被忽視。
睡眠不足、頻繁夜醒,易致多動症、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充足良好的睡眠可以幫助個體恢復免疫、神經、骨骼肌肉系統以及情緒、記憶等認知能力。
當兒童遭遇持續睡眠不足問題的時候, 就會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
2015年美國睡眠基金會推薦適宜兒童睡眠時間:0~3個月為14~17 h;4~11個月為12~15 h;1~2歲為11~14 h;3~5歲為10~13 h;6~13歲為9~11 h。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等問題對孩子的腦功能及情緒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1、影響學業成績
剝奪幼鼠睡眠時間的研究發現, 幼鼠學習記憶功能會隨著睡眠被剝奪而受到損傷。
這論證了睡眠剝奪對學習記憶功能損傷具有不可逆性。
在新加坡, 針對2~6歲的兒童調查發現, 學習障礙兒童睡眠問題的發生率比沒有學習障礙的兒童高出約1倍。
而且有學習問題的兒童醒來時情緒更為急躁, 下床活動困難, 並且持續時間較長。2、易致情緒問題持續睡眠不足的兒童,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調節障礙發病率增加。研究發現, 有持續睡眠不足的兒童3年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抑鬱和焦慮癥狀增加。同時該結果還表明, 每晚睡眠時間≤10 h和每晚夜間覺醒≥3次的18個月兒童5年後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提高。兒童睡眠不足容易引起情緒問題持續睡眠不足對兒童日常情緒的干擾是累積性的。受個體差異的影響, 累及到一定程度才會發展成情感和行為上的困難。從另一方面來看, 睡眠時間過長也對兒童無益。兒童睡眠時間和良好的情緒呈U型相關。在對應年齡推薦的睡眠時間範圍內, 兒童的幸福感能達到最佳狀態。過短和過長的睡眠時間都會引起兒童不良的情緒反應。3、延緩語言發育海馬體被認為是對信息和事件記憶的關鍵。睡眠時間減少可能通過減弱細胞內的環磷酸腺苷 (cAMP) -蛋白激酶A (PKA) 信號轉導而損害海馬神經元的可塑性和記憶過程。持續睡眠時間不足會導致海馬細胞增殖和神經發生減少, 最終可能導致海馬體積的減少。這種變化將導致認知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發生。同時睡眠有助於集中注意力並保持對預期對象的注意, 可能會影響語言的刺激過程。所以睡眠時間長的孩子能夠發展更好的語言技能。如此, 睡眠時間過短及睡眠效率過低可能是5歲以下兒童語言學習不良的一個危險因素。睡眠不足會阻礙大腦發育和記憶的鞏固, 尤其是早期的語言學習需要。
父母寫睡眠日記好處多,這些方式判斷孩子是否有睡眠問題評估兒童睡眠問題時,通常需要依賴家長提供詳細的資料。
另外,兒童往往存在多種睡眠問題,還可能伴有其他生理和心理問題,這使得評估更加複雜。
通常來說,判斷兒童睡眠問題,家長可以尋求以下專業幫助。
1、問卷測評
睡眠障礙系統篩查是兒童日常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在小孩體檢時,醫生就會對孩子的睡眠情況進行詢問。
如「孩子睡眠規律丨就寢或入睡方面存在問題丨夜間打鼾或有其他呼吸問題丨夜間有怪異行為丨晨醒需要協助丨日間思睡或過度疲倦嗎?」。
一般也會採用「小熊」問卷進行測評,這個過程約十分鐘即可完成。
該測評一般適用於2 ~ 12歲兒童 。包含5個條目,即入睡情況、日間過度嗜睡 、夜間覺醒 、 睡眠規律和打鼾。
這5個條目反映了兒童最常見的睡眠問題。
2、臨床評估
問卷測評一旦懷疑兒童存在睡眠問題,則需要按照一定步驟收集睡眠主訴、日間損害以及相 關睡眠、醫療和精神問題方面信息,以便作出初步評估。
兒童睡眠障礙初步評估包括多個方面:睡眠史、醫療史、發育或學校史、家族史、心理社會史、行為評估以及生理檢查。
全面了解兒童的心理社會史非常必要,涉及家庭功能、父母分居或離異、重大生活事件、家庭和文化背景以及睡眠問題對家庭影響等。
特別是兒童情緒行為問題和睡眠問題通常相互影響,因而對其評估也十分重要。
另外在評估兒童睡眠障礙時,通常需要進行身體檢查。
當一些癥狀(如打鼾或嚴重睏倦)出現時,這種檢查應該更為細緻。
3、睡眠日記
睡眠日記可以收集過去一段時期內就寢時間、睡眠潛伏期、晨醒時間、總睡眠持續時間等方面信息。
一到兩周睡眠日記往往能夠足夠說明兒童睡眠模式。做好睡眠日記可以說明兒童睡眠模式
睡眠日記通常採用問題回答和描圖方式記錄信息,方便家長和醫生直觀了解兒童睡眠模式動態變化。
睡眠日記經濟實用,填寫簡易,每次記錄耗時不足5分鐘。
4、睡眠活動圖
睡眠活動圖是一種利用便攜的腕錶式儀器記錄一段時間(通常1-2周)身體運動信息以評估睡眠的程序。利用智能手機記錄兒童睡眠模式
結合睡眠日記,活動圖收集的資料可以通過軟體根據預設的活動閾值進行分析,以產生可供列印的睡醒模式圖。
與睡眠日記和單純主觀報備相比,活動圖可對自然情景下睡眠-覺醒進行更為客觀評估。
孩子夜醒次數多,漸進消退法讓幼兒不再奶睡漸進消退法要求家長在兒童發生覺醒一定時間內先忽視患兒的哭鬧行為,不對孩子進行哄抱或者奶睡。
但需簡短察看孩子的狀況,其中一定時間可使用漸變時間。
如第 1 天第 1 次夜醒等待 5 min 再進行安撫,第 2 次夜醒 等待 10 min 進行安撫,第 3 次夜醒等待 15 min, 第 4 次夜醒及之後的夜醒均等待 20 min 進行安撫。
第 2 天第 1 次夜醒等待 10 min 安撫,第 2 次夜醒 等待 15 min 進行安撫,第 3 次、第 4 次及之後的 夜醒均等待 20 min 在進行安撫 。漸進消退法可讓幼兒改變奶睡習慣
其目標是培養患兒的自我安撫能力,使兒童能夠不依賴外界特定條件而學會獨立入睡。
面對兒童的夜醒,這種方法不要求家長一直任由兒童哭泣,而是允許家長在等待一段時間後,對兒童進行簡短察看。
這段時間長短或察看間隔應當依據兒童年齡、氣質和家長忍受度進行確定,可採用固定時間〔如每隔 5分鐘)或漸進時間(如5分鐘、10分鐘、然後15分鐘漸進時間設置)
察看僅僅是對兒童進行15秒至1分鐘的安撫,而在這一過程中盡量限制與兒童互動,以免強化兒童的注意尋求行為。
該方法認為很多兒童睡眠問題與分離焦慮有關,因而允許家長在實施消退的第一周陪同兒童睡眠,但夜間不能與兒童有任何互動,即便是在兒童醒來的時候。
一旦習得這種技能,兒童則可以在就寢或夜間醒來後獨立入睡。
漸進消退不僅效果良好,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和減少消退後反應爆發,增加家長對干預的接受性和依從性。
孩子10點還不睡,睡前程序幫助建立良好就寢習慣對於多數兒童而言,推薦的就寢時間在19:00到20:30之間。
如果太遲,兒童可能過於疲倦,正常入睡受到干擾,不良就寢行為增加。
程序是幼兒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一部分,幼兒通過程序提供的結構性和預測性特徵探索環境。
睡前就寢程序應當簡短,約持續為30分鐘,包含若干放鬆而有趣的活動。
如洗澡、講故事和兒歌等,而且逐漸移至兒童卧室進行並結束。
為了幫助兒童向就寢過渡,家長可以提供聽覺線索。
如「再過5分鐘或1 分鐘就要就寢」,向兒童明確傳達家長決定和制定就寢規則的信息。
就寢圖表可以幫助家長提供一致的就寢程序。
這種圖表包括就寢程序中每種活動的圖片,如夜宵、洗澡、 看書和上床等每完成一項活動。兒童睡前程序圖
《睡前程序圖表》和《起床程序圖表》,要求家長和兒童一起選擇代表各種活動。
如刷牙、看書、熄燈、穿衣、 吃早餐和整理書包等。
兒童按照順序每完成其中一項活動,父母可以在圖卡下方畫上一個小「星星」。
而完成一日睡前和起床程序中所有活動,則可將另外一張塗卡上的大月亮塗上顏色。兒童早起程序圖
家長和兒童事先約定,如果兒童連續獲得7顆塗上顏色的月亮,則給予獎勵。
除了這種代幣獎勵外,家長還應使用社會性獎勵、如誇讚、擁抱和親吻等,強化兒童積極的就寢和起床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睡前活動要求在就寢前的20-40分鐘內完成。
一旦睡前活動完成,則熄燈就寢,家長不能再與兒童發生互動,也不允許兒童進行其他活動。
孩子大了還是不願分床睡,露營策略效果好一般來說,孩子3歲就可以嘗試進行分床睡覺,有的可能還會晚一些。
但分床睡的年齡不能晚於6歲。
對於年齡較大,不願分床睡的孩子一般可採取露營策略。
首先要有良好的睡眠衛生。
包括設定固定的睡覺時間,讓卧室保持黑暗和安靜,避免在下午15點以後喝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
限制面對屏幕時間也很重要,至少在睡前 1 h 內應限制面對屏幕。
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和電視屏幕中發出的藍光可以抑制內源性褪黑素,阻礙睡眠發生和質量。
這些措施可以確保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同時「露營策略」可以讓孩子減少睡眠依賴。
這種方法要求父母在孩子的嬰兒床或床旁邊放一張椅子或露營床。露營策略可讓孩子獨自睡覺
開始時父母會和他們呆在一起,然後在 1 ~ 3 周的時間裡逐漸從孩子的房間里分離出來。
在開始的幾個晚上,父母會拍孩子睡覺。
父母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在嬰兒床旁度過,但不會碰孩子。
當孩子習慣後,把椅子或床挪到一邊,直到孩子睡著。
在這之後,床或椅子會逐漸移到門口, 然後父母離開房間,孩子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相關閱讀
奶睡、夜醒、分床難等阻礙大腦發育!三個方法讓孩子睡覺更踏實
9個月還要奶睡,1歲半了頻繁夜醒,2歲多後每天瘋玩到10點還不上床。
兒童睡覺,總是讓父母勞神又費力。
奶睡,很多家長都知道長期如此,對孩子成長不利,但卻無計可施。
長期奶睡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
晚上睡太晚,父母也明白睡睡覺才能長身體,但面對孩子的「越晚越嗨」也無可奈何。
其實,奶睡、夜醒,作息不規律等都屬於睡眠問題。
這些問題在幼兒期間若不加以解決,長期可能導致孩子情緒、認知等問題。如語言發育遲緩,注意力障礙等。
頻繁夜醒、入睡拖延都屬於睡眠問題,父母不當訓練是主因
兒童睡眠問題主要是由心理、社會和環境性因素引起,被稱為行為睡眠問題,是行為干預的主要對象。
而另一些睡眠問題主要是生理因素引起,被稱為生理睡眠問題,如睡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通常來說行為睡眠問題一般是由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引起,一般可通過行為干預對孩子的睡眠程序進行改進。
1、入睡依賴
入睡依賴是指,兒童睡眠發起或夜醒後重回睡眠依賴於特定刺激。
一旦這些條件缺失,就會出現入睡延遲或困難。
通常入睡依賴的兒童,會依賴家長幫助,如抱或搖睡、餵食、父母陪伴。或特定外界刺激,如開燈或電視才能獲得。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正常夜間也會醒來,但通常能夠通過自我安撫重回睡眠。
而此類問題兒童夜醒更為頻繁,或者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重回睡眠。
另外,不需要父母協助而通過自我安撫入睡是一種發展技能,通常在出生3-6個月後才會出現。
因此,這一診斷不適用與6個月齡以下幼兒。
2、入睡拖延
入睡拖延是指想要推遲就寢時間,熄燈後不睡,反覆要求額外活動,如多看一會電視或書。
儘管這類兒童一旦入睡,睡眠質量並不會下降,但就寢時間延遲往往會造成睡眠持續時間減少。
入睡拖延通常在兒童2歲後出現,這時幼兒有能力爬出搖籃或己開始睡在普通床上。
2歲孩子容易出現睡覺拖延
當父母對兒童睡眠相關行為缺乏足夠限制或者設限經常變動時,兒童也容易表現出這類睡眠問 題。
如父母有時要求孩子8點上床睡覺,但高興時就會一起看電視到10點,這種做法就會影響兒童對睡覺時間的感知。
3、睡眠衛生差
這類兒童入睡前需喝碳酸飲料、飲食或劇烈活動,這些都屬於不衛生的睡眠習慣。
越來越多的小孩在睡前會玩電子產品,這類高興奮型的睡前活動,常常讓孩子入睡困難。
同時,晚睡晚起、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習慣,也是非常普遍的睡眠問題。
由於這類問題往往沒有給父母帶來特別大的煩惱,導致睡眠衛生常常被忽視。
睡眠不足、頻繁夜醒,易致多動症、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
充足良好的睡眠可以幫助個體恢復免疫、神經、骨骼肌肉系統以及情緒、記憶等認知能力。
當兒童遭遇持續睡眠不足問題的時候, 就會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
2015年美國睡眠基金會推薦適宜兒童睡眠時間:
0~3個月為14~17 h;4~11個月為12~15 h;1~2歲為11~14 h;3~5歲為10~13 h;6~13歲為9~11 h。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等問題對孩子的腦功能及情緒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1、影響學業成績
剝奪幼鼠睡眠時間的研究發現, 幼鼠學習記憶功能會隨著睡眠被剝奪而受到損傷。
這論證了睡眠剝奪對學習記憶功能損傷具有不可逆性。
在新加坡, 針對2~6歲的兒童調查發現, 學習障礙兒童睡眠問題的發生率比沒有學習障礙的兒童高出約1倍。
而且有學習問題的兒童醒來時情緒更為急躁, 下床活動困難, 並且持續時間較長。
2、易致情緒問題
持續睡眠不足的兒童,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調節障礙發病率增加。
研究發現, 有持續睡眠不足的兒童3年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抑鬱和焦慮癥狀增加。
同時該結果還表明, 每晚睡眠時間≤10 h和每晚夜間覺醒≥3次的18個月兒童5年後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提高。
兒童睡眠不足容易引起情緒問題
持續睡眠不足對兒童日常情緒的干擾是累積性的。
受個體差異的影響, 累及到一定程度才會發展成情感和行為上的困難。
從另一方面來看, 睡眠時間過長也對兒童無益。
兒童睡眠時間和良好的情緒呈U型相關。
在對應年齡推薦的睡眠時間範圍內, 兒童的幸福感能達到最佳狀態。
過短和過長的睡眠時間都會引起兒童不良的情緒反應。
3、延緩語言發育
海馬體被認為是對信息和事件記憶的關鍵。
睡眠時間減少可能通過減弱細胞內的環磷酸腺苷 (cAMP) -蛋白激酶A (PKA) 信號轉導而損害海馬神經元的可塑性和記憶過程。
持續睡眠時間不足會導致海馬細胞增殖和神經發生減少, 最終可能導致海馬體積的減少。
這種變化將導致認知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發生。
同時睡眠有助於集中注意力並保持對預期對象的注意, 可能會影響語言的刺激過程。
所以睡眠時間長的孩子能夠發展更好的語言技能。
如此, 睡眠時間過短及睡眠效率過低可能是5歲以下兒童語言學習不良的一個危險因素。
睡眠不足會阻礙大腦發育和記憶的鞏固, 尤其是早期的語言學習需要。
父母寫睡眠日記好處多,這些方式判斷孩子是否有睡眠問題
評估兒童睡眠問題時,通常需要依賴家長提供詳細的資料。
另外,兒童往往存在多種睡眠問題,還可能伴有其他生理和心理問題,這使得評估更加複雜。
通常來說,判斷兒童睡眠問題,家長可以尋求以下專業幫助。
1、問卷測評
睡眠障礙系統篩查是兒童日常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在小孩體檢時,醫生就會對孩子的睡眠情況進行詢問。
如「孩子睡眠規律丨就寢或入睡方面存在問題丨夜間打鼾或有其他呼吸問題丨夜間有怪異行為丨晨醒需要協助丨日間思睡或過度疲倦嗎?」。
一般也會採用「小熊」問卷進行測評,這個過程約十分鐘即可完成。
該測評一般適用於2 ~ 12歲兒童 。包含5個條目,即入睡情況、日間過度嗜睡 、夜間覺醒 、 睡眠規律和打鼾。
這5個條目反映了兒童最常見的睡眠問題。
2、臨床評估
問卷測評一旦懷疑兒童存在睡眠問題,則需要按照一定步驟收集睡眠主訴、日間損害以及相 關睡眠、醫療和精神問題方面信息,以便作出初步評估。
兒童睡眠障礙初步評估包括多個方面:睡眠史、醫療史、發育或學校史、家族史、心理社會史、行為評估以及生理檢查。
全面了解兒童的心理社會史非常必要,涉及家庭功能、父母分居或離異、重大生活事件、家庭和文化背景以及睡眠問題對家庭影響等。
特別是兒童情緒行為問題和睡眠問題通常相互影響,因而對其評估也十分重要。
另外在評估兒童睡眠障礙時,通常需要進行身體檢查。
當一些癥狀(如打鼾或嚴重睏倦)出現時,這種檢查應該更為細緻。
3、睡眠日記
睡眠日記可以收集過去一段時期內就寢時間、睡眠潛伏期、晨醒時間、總睡眠持續時間等方面信息。
一到兩周睡眠日記往往能夠足夠說明兒童睡眠模式。
做好睡眠日記可以說明兒童睡眠模式
睡眠日記通常採用問題回答和描圖方式記錄信息,方便家長和醫生直觀了解兒童睡眠模式動態變化。
睡眠日記經濟實用,填寫簡易,每次記錄耗時不足5分鐘。
4、睡眠活動圖
睡眠活動圖是一種利用便攜的腕錶式儀器記錄一段時間(通常1-2周)身體運動信息以評估睡眠的程序。
利用智能手機記錄兒童睡眠模式
結合睡眠日記,活動圖收集的資料可以通過軟體根據預設的活動閾值進行分析,以產生可供列印的睡醒模式圖。
與睡眠日記和單純主觀報備相比,活動圖可對自然情景下睡眠-覺醒進行更為客觀評估。
孩子夜醒次數多,漸進消退法讓幼兒不再奶睡
漸進消退法要求家長在兒童發生覺醒一定時間內先忽視患兒的哭鬧行為,不對孩子進行哄抱或者奶睡。
但需簡短察看孩子的狀況,其中一定時間可使用漸變時間。
如第 1 天第 1 次夜醒等待 5 min 再進行安撫,第 2 次夜醒 等待 10 min 進行安撫,第 3 次夜醒等待 15 min, 第 4 次夜醒及之後的夜醒均等待 20 min 進行安撫。
第 2 天第 1 次夜醒等待 10 min 安撫,第 2 次夜醒 等待 15 min 進行安撫,第 3 次、第 4 次及之後的 夜醒均等待 20 min 在進行安撫 。
漸進消退法可讓幼兒改變奶睡習慣
其目標是培養患兒的自我安撫能力,使兒童能夠不依賴外界特定條件而學會獨立入睡。
面對兒童的夜醒,這種方法不要求家長一直任由兒童哭泣,而是允許家長在等待一段時間後,對兒童進行簡短察看。
這段時間長短或察看間隔應當依據兒童年齡、氣質和家長忍受度進行確定,可採用固定時間〔如每隔 5分鐘)或漸進時間(如5分鐘、10分鐘、然後15分鐘漸進時間設置)
察看僅僅是對兒童進行15秒至1分鐘的安撫,而在這一過程中盡量限制與兒童互動,以免強化兒童的注意尋求行為。
該方法認為很多兒童睡眠問題與分離焦慮有關,因而允許家長在實施消退的第一周陪同兒童睡眠,但夜間不能與兒童有任何互動,即便是在兒童醒來的時候。
一旦習得這種技能,兒童則可以在就寢或夜間醒來後獨立入睡。
漸進消退不僅效果良好,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和減少消退後反應爆發,增加家長對干預的接受性和依從性。
孩子10點還不睡,睡前程序幫助建立良好就寢習慣
對於多數兒童而言,推薦的就寢時間在19:00到20:30之間。
如果太遲,兒童可能過於疲倦,正常入睡受到干擾,不良就寢行為增加。
程序是幼兒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一部分,幼兒通過程序提供的結構性和預測性特徵探索環境。
睡前就寢程序應當簡短,約持續為30分鐘,包含若干放鬆而有趣的活動。
如洗澡、講故事和兒歌等,而且逐漸移至兒童卧室進行並結束。
為了幫助兒童向就寢過渡,家長可以提供聽覺線索。
如「再過5分鐘或1 分鐘就要就寢」,向兒童明確傳達家長決定和制定就寢規則的信息。
就寢圖表可以幫助家長提供一致的就寢程序。
這種圖表包括就寢程序中每種活動的圖片,如夜宵、洗澡、 看書和上床等每完成一項活動。
兒童睡前程序圖
《睡前程序圖表》和《起床程序圖表》,要求家長和兒童一起選擇代表各種活動。
如刷牙、看書、熄燈、穿衣、 吃早餐和整理書包等。
兒童按照順序每完成其中一項活動,父母可以在圖卡下方畫上一個小「星星」。
而完成一日睡前和起床程序中所有活動,則可將另外一張塗卡上的大月亮塗上顏色。
兒童早起程序圖
家長和兒童事先約定,如果兒童連續獲得7顆塗上顏色的月亮,則給予獎勵。
除了這種代幣獎勵外,家長還應使用社會性獎勵、如誇讚、擁抱和親吻等,強化兒童積極的就寢和起床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睡前活動要求在就寢前的20-40分鐘內完成。
一旦睡前活動完成,則熄燈就寢,家長不能再與兒童發生互動,也不允許兒童進行其他活動。
孩子大了還是不願分床睡,露營策略效果好
一般來說,孩子3歲就可以嘗試進行分床睡覺,有的可能還會晚一些。
但分床睡的年齡不能晚於6歲。
對於年齡較大,不願分床睡的孩子一般可採取露營策略。
首先要有良好的睡眠衛生。
包括設定固定的睡覺時間,讓卧室保持黑暗和安靜,避免在下午15點以後喝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
限制面對屏幕時間也很重要,至少在睡前 1 h 內應限制面對屏幕。
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和電視屏幕中發出的藍光可以抑制內源性褪黑素,阻礙睡眠發生和質量。
這些措施可以確保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同時「露營策略」可以讓孩子減少睡眠依賴。
這種方法要求父母在孩子的嬰兒床或床旁邊放一張椅子或露營床。
露營策略可讓孩子獨自睡覺
開始時父母會和他們呆在一起,然後在 1 ~ 3 周的時間裡逐漸從孩子的房間里分離出來。
在開始的幾個晚上,父母會拍孩子睡覺。
父母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在嬰兒床旁度過,但不會碰孩子。
當孩子習慣後,把椅子或床挪到一邊,直到孩子睡著。
在這之後,床或椅子會逐漸移到門口, 然後父母離開房間,孩子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