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中國國門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之後,中國人就開始探尋讓國家變得更強大、更富有的道路。
可以說,在19世紀下半葉,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甲午戰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意味著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中國又一次陷入到了迷茫之中。
就在此時,以梁啟超和康有為為首的一批有識之士,終於意識到:單單學習西方的技術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為開明、開放的制度。面對危急存亡之秋,光緒皇帝自然不能聽之任之,開始對「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說辭,產生了懷疑。
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條振興大清的路,於是,光緒帝自上而下的開展了一場「維新變法」運動。
變法一開始,光緒帝就聽從了康有為的意見,提倡學習「外夷」,倡導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大力發展工商業等等。這一系列變法革新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也給沉睡的國人帶來了一場「思想啟蒙」。
光緒帝身為皇帝,卻主動要求變法,實施君主立憲,但是,因為變法觸動了以皇太后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在變法實行了一百多天後,皇太后慈禧發動了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維新派也遭到了追殺。因此,光緒帝在人們心中一直就是一個「有心強國,無力救國」的悲情形象。
但是,光緒帝的變法真的僅僅是為了「圖強」嗎?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戊戌變法的具體內容說起。
單從政治來看,變法主要有四條:
首先,是開放言路,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向皇帝上書,與此同時,允許書報「指陳利弊」,不必忌諱。光緒又下旨,如果,有官員想提意見,可以告知他們的長官,由長官代呈給天子,並且,普通百姓也可以到都察院呈遞。
接著,就開始精減機構,撤銷一大批官職,解決當時的「冗官」問題。
隨後,光緒決定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等人都被光緒重用,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紅人。甚至,為顯示變法決心,很多維新人士都被授予要職。
最後,光緒意圖仿效康熙時的古制,在皇宮裡開「懋勤殿」,實際上,這裡就成為了皇帝獨立辦事的機構,但是,最終未能實行。
從這四條來看,根本就沒有涉及到「開議會,立憲法」這些限制皇權的內容。這不單純是由於慈禧的阻撓,因為,限制皇權與慈禧的關係不大。而且,在變法初期,慈禧對變法行為是給予支持的,只是維新派太過急功近利,想著囚禁太后逼迫她放權,最後,被反噬了。而且,光緒帝因為他本人身份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真正的站在資本主義這一邊的。
那麼,光緒帝到底為什麼要同意變法,實行立憲制呢?
我們可以結合當時的歷史來思考,光緒繼位後,慈禧實際上才是清王朝的一把手,皇帝只是個小孩子,直到光緒十三年,這一年光緒皇帝才開始親政,也就意味著慈禧把持朝政日子的結束。但是,慈禧對光緒的控制,卻沒有停止,慈禧太后通過「訓政」的方式,使得日後即使光緒帝親政,也能繼續控制著皇帝的命令。
而且,為了更有效地、長期的控制皇帝,慈禧親自為皇帝指婚,希望把皇帝的後宮也掌控住,後來的隆裕太后,就是慈禧的侄女。也就是說,光緒皇帝在1887年雖然開始親政,但是,事實上手中沒有多少權力,他並沒有真正的成為大清朝的主人。最終,在野心或者說是在一個帝王的尊嚴的驅使下,光緒想要奪回權力的念頭愈發強烈,於是,內心渴望通過變法打敗慈禧。
此時,光緒帝雖然已經親政了多年年了,但這十幾年間他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國家大權任然被慈禧左右。所以,康有為、梁啟超的出現,給了光緒一個希望,一個可以奪回權利的希望。我們不難看出:開放言路、任用新人這些政策除了可以除舊革新,還能培養自己的勢力。開放言路之後,所有人都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書,這樣就與慈禧沒多大關係了,任用新人也是一樣。
比如說:在變法過程中,光緒皇帝曾以阻止變法等理由,下詔將:以堃岫、徐會灃、溥頲為首的禮部官員革職。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與慈禧有所聯繫,這無疑可以削弱慈禧在朝堂中的力量。後來補上的官員,自然是由光緒一手提拔的新人,皇帝的勢力也逐步得到了加強。最後,光緒帝在沒有軍隊支持的情況下想發動政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變法失敗。
這也足矣說明:光緒是想通過變法來奪權的。
如果,當初政變成功,慈禧被囚,光緒真的還捨得立憲嗎?這個可就很難說了,畢竟,作為一個一直接受封建教育的皇帝,剛體會到權力的好處,怎麼捨得放棄呢?即便是這樣,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還是具有其進步意義的。雖然,最終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是,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參考資料:
【《歷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維新變法」運動》、《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
若戊戌變法成功,中國發展歷程會變好?不會,光緒會是下一個慈禧
自1840年中國國門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之後,中國人就開始探尋讓國家變得更強大、更富有的道路。
可以說,在19世紀下半葉,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甲午戰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意味著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中國又一次陷入到了迷茫之中。
就在此時,以梁啟超和康有為為首的一批有識之士,終於意識到:單單學習西方的技術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為開明、開放的制度。面對危急存亡之秋,光緒皇帝自然不能聽之任之,開始對「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說辭,產生了懷疑。
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條振興大清的路,於是,光緒帝自上而下的開展了一場「維新變法」運動。
變法一開始,光緒帝就聽從了康有為的意見,提倡學習「外夷」,倡導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大力發展工商業等等。這一系列變法革新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也給沉睡的國人帶來了一場「思想啟蒙」。
光緒帝身為皇帝,卻主動要求變法,實施君主立憲,但是,因為變法觸動了以皇太后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在變法實行了一百多天後,皇太后慈禧發動了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維新派也遭到了追殺。因此,光緒帝在人們心中一直就是一個「有心強國,無力救國」的悲情形象。
但是,光緒帝的變法真的僅僅是為了「圖強」嗎?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戊戌變法的具體內容說起。
單從政治來看,變法主要有四條:
首先,是開放言路,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向皇帝上書,與此同時,允許書報「指陳利弊」,不必忌諱。光緒又下旨,如果,有官員想提意見,可以告知他們的長官,由長官代呈給天子,並且,普通百姓也可以到都察院呈遞。
接著,就開始精減機構,撤銷一大批官職,解決當時的「冗官」問題。
隨後,光緒決定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等人都被光緒重用,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紅人。甚至,為顯示變法決心,很多維新人士都被授予要職。
最後,光緒意圖仿效康熙時的古制,在皇宮裡開「懋勤殿」,實際上,這裡就成為了皇帝獨立辦事的機構,但是,最終未能實行。
從這四條來看,根本就沒有涉及到「開議會,立憲法」這些限制皇權的內容。這不單純是由於慈禧的阻撓,因為,限制皇權與慈禧的關係不大。而且,在變法初期,慈禧對變法行為是給予支持的,只是維新派太過急功近利,想著囚禁太后逼迫她放權,最後,被反噬了。而且,光緒帝因為他本人身份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真正的站在資本主義這一邊的。
那麼,光緒帝到底為什麼要同意變法,實行立憲制呢?
我們可以結合當時的歷史來思考,光緒繼位後,慈禧實際上才是清王朝的一把手,皇帝只是個小孩子,直到光緒十三年,這一年光緒皇帝才開始親政,也就意味著慈禧把持朝政日子的結束。但是,慈禧對光緒的控制,卻沒有停止,慈禧太后通過「訓政」的方式,使得日後即使光緒帝親政,也能繼續控制著皇帝的命令。
而且,為了更有效地、長期的控制皇帝,慈禧親自為皇帝指婚,希望把皇帝的後宮也掌控住,後來的隆裕太后,就是慈禧的侄女。也就是說,光緒皇帝在1887年雖然開始親政,但是,事實上手中沒有多少權力,他並沒有真正的成為大清朝的主人。最終,在野心或者說是在一個帝王的尊嚴的驅使下,光緒想要奪回權力的念頭愈發強烈,於是,內心渴望通過變法打敗慈禧。
此時,光緒帝雖然已經親政了多年年了,但這十幾年間他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國家大權任然被慈禧左右。所以,康有為、梁啟超的出現,給了光緒一個希望,一個可以奪回權利的希望。我們不難看出:開放言路、任用新人這些政策除了可以除舊革新,還能培養自己的勢力。開放言路之後,所有人都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書,這樣就與慈禧沒多大關係了,任用新人也是一樣。
比如說:在變法過程中,光緒皇帝曾以阻止變法等理由,下詔將:以堃岫、徐會灃、溥頲為首的禮部官員革職。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與慈禧有所聯繫,這無疑可以削弱慈禧在朝堂中的力量。後來補上的官員,自然是由光緒一手提拔的新人,皇帝的勢力也逐步得到了加強。最後,光緒帝在沒有軍隊支持的情況下想發動政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變法失敗。
這也足矣說明:光緒是想通過變法來奪權的。
如果,當初政變成功,慈禧被囚,光緒真的還捨得立憲嗎?這個可就很難說了,畢竟,作為一個一直接受封建教育的皇帝,剛體會到權力的好處,怎麼捨得放棄呢?即便是這樣,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還是具有其進步意義的。雖然,最終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是,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參考資料:
【《歷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維新變法」運動》、《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